二十多年前,我十八岁,刚上大学,家庭贫困,申请了特困生助学贷款。总在食堂里吃最便
二十多年前,我十八岁,刚上大学,家庭贫困,申请了特困生助学贷款。总在食堂里吃最便宜的白菜豆腐汤和紫菜蛋花汤泡饭。一顿饭控制在3块钱以内。然后每次不到饭点,又饿了。在书包里总放着早上买馒头,预备饿的时候,偷偷找个地方垫巴一下。几乎每天处于饥饿的边缘,精神状态十分不好,身体也很差,经常感冒。申请的助学贷款,主要用来交学费了,所以生活一直很拮据。同寝室的来自温州的同学就不一样。他每顿都吃鸡腿,红烧肉。虽然身高和我差不多,但身体壮的跟牛一样。后来我发现,他其实也是特困生。只不过他特困的原因是父母离异,父亲意外身亡,家里的工厂被无良亲戚折腾到破产。我就很奇怪,他特困生为什么天天能吃肉。关系亲近了之后,他告诉我一个秘诀。食堂的菜,其实价格级差并不太大,一份白菜豆腐,两块五,一份红烧肉或鸡腿也才四块或四块五左右。但吃三块钱的素菜,和吃五块钱的荤菜,体验完全不一样,性价比天差地别。三毛钱成本的白菜卖三块,价格翻了十倍。而一份鸡腿或红烧肉卖五块,成本估计得一块多,只翻了四倍。但二者所含的能量相差极大。而我们吃饭的目的,就是摄取能量,以最小的成本,获得最大的能量,才是最优方案。他带我去吃午饭,按他的五元餐食标准,六两饭+红烧肉,加让大妈加肉汤,再加肉汤。我吃得满嘴是油,肚儿圆圆。按我之前的三元餐食标准,三两饭+白菜豆腐+素菜汤汁,清汤寡水,饱了一会就饿。肉汤里都是营养专家们不建议摄取的脂肪,对于那时的我来说,正是大量需要的东西。后来,我就把一天三顿饭变成吃两顿,一天十元钱的生活标准没有什么变化,但过了顿顿有肉的生活。从此,考虑性价比,考虑本质问题,成为我做解决方案的一个依据。我分析之后,发现,省吃俭用,并不能解决贫困问题,节流不行,需要开源才行。那时候,我一无所有,没有什么可以投资的,只有时间。于是开始利用学校的机房学习互联网技术,大二下学期开始接单子,帮企业做网站,获得了除学校勤工助学补贴之外的不菲收入,真正解决了生活费的问题。靠自己的努力和助学贷款,完成了学业,没有找家里要过一分钱。这个观念的打破,决定了我后来一次一次的突破壁垒,达到了以我的水平所能达到的顶峰。我自小养成的“勤俭节约,一分钱掰成两半花”的朴素观念,在大学食堂吃到第一顿肉的时候,一瞬间崩塌了。感谢人生中的多位良师益友,你们不经意间的一句话,一个动作,一个表情,一个眼神,都给我揭开了很多真相,让我受益良多。